通訊員:李姍諭、王杭菊、宋瑞冰
一名大學生在食堂吃飯時,看到一位保潔阿姨的孩子獨自背著書包,在犄角旮旯里寫作業(yè)。
大學生想到了自己參加的“蒲公英”計劃——一個幫助外來務工子女解決學習輔導問題的志愿服務項目,不禁萌生了一個想法:何不在校園內(nèi)實施這個項目?后勤職工子女的學習生活,也是非常需要幫助的。
“蒲公英”計劃志愿者向后勤服務集團提出該想法后,得到熱烈響應,136名后勤職工報名參加。后勤服務集團團委20余名志愿者,立即投入到具體工作中,布置任務,安排對接,忙得不亦樂乎。
于是,“蒲公英”行動再出發(fā),11月底,新一輪幫扶活動正式開啟。
“蒲公英”計劃,是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的傳統(tǒng)項目。還是在2011年,學院青年志愿者發(fā)現(xiàn),安全失保、學業(yè)失教、心理失衡、行為失控、道德失范等社會問題,在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等群體中日益突出。為此,他們發(fā)起“蒲公英”計劃,以一對一形式,輔導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讓愛像蒲公英一樣播撒給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少年兒童。
如今,該計劃已從最初的十幾位志愿者,發(fā)展到多院合作的規(guī)模,參與活動者超過200人。每次支教活動之前,志愿者協(xié)會都進行嚴格篩選和專門培訓,提高志愿者的服務能力,保證活動質(zhì)量。
他們曾與武漢市青山區(qū)鋼都小學合作,幫扶學生逾80人。針對留守兒童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助學服務,結合游覽武大等活動,不僅使幫扶對象的學業(yè)成績有所提高,生活態(tài)度也更加積極向上。
如今,他們又將幫扶對象擴展到校內(nèi)教職工,本次幫扶的是35名后勤服務集團職工子女,服務內(nèi)容包括每周六集中學習輔導,以及游覽武大、文藝演出、英語角等特色活動。
文理學部桂園八舍管理員吳巧蘭自1988年來到武大從事后勤基層工作,至今已27年。她當過保潔,當過宿管,送走了一屆又一屆畢業(yè)生。她給正在讀高一的小女兒報了名,參加“蒲公英”計劃。“孩子偏科,物理成績不好。我希望她通過這個活動,跟哥哥姐姐請教好的學習方法,把弱勢學科提上來?!?span lang="EN-US">
這正是該活動的初衷。開班儀式上,志愿者們紛紛表達了幫扶的決心。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蒲公英”計劃薪火相傳,綿延不絕,解決后勤老師的后顧之憂,為武漢大學創(chuàng)建和諧校園注入正能量。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