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尺度物質科學研究中心和生命科學學院劉北明、畢國強教授,與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徐林研究員合作課題組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情緒調節(jié)自殘行為的神經機制。該成果以“Corticosterone signaling and a lateral habenula-ventral tegmental area circuit modulate compulsive self-injurious behavior in a rat model”為題,發(fā)表在美國神經科學學會會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并被該雜志選中進行媒體推廣。
圖片改編自梵高割耳后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and Pipe》(繪圖:唐珣)
自殘行為是一種不以死亡為目的,故意對自身機體造成損傷的行為。它通常伴隨著與應激相關的精神疾病出現(xiàn)。人群中,青少年自殘的發(fā)病率較高。然而迄今為止,自殘行為的神經環(huán)路機制仍不清楚。
合作課題組建立了一種新型的自殘動物模型,即在大鼠的雙側腳內核(entopeduncular nucleus)注射GABA-A受體激動劑muscimol可以誘導其出現(xiàn)自殘行為,且這種模型的自殘率及傷勢程度與給藥劑量呈正相關。利用這種動物模型,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自殘和大鼠血清皮質酮濃度相關,增強或抑制皮質酮信號可以相應地惡化或緩解自殘行為。結合免疫熒光以及病毒示蹤等技術,研究人員進一步從神經功能和結構兩方面,在全腦范圍內尋找到了多個與自殘相關的腦區(qū),繪制了第一張自殘相關腦區(qū)圖譜。他們隨后利用藥物調節(jié)其中的幾個核團活動,解開了一條情緒影響自殘行為的通路。這些研究成果為自殘行為的臨床治療和干預提供了潛在的靶點。
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博士生郭玉潔和中科大生命科學學院與中科院昆明動物所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生唐珣,通訊作者為劉北明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徐林研究員(中科院昆明動物所)。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shù)學研究所徐富強研究員和昆明理工大學張繼川教授課題組一同參與了該項研究。該項目得到了中科院B類先導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973計劃的支持。
文章鏈接:http://www.jneurosci.org/content/early/2018/05/14/JNEUROSCI.2540-17.2018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