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化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旗下刊物《ACS Chemical Biology》在線發(fā)表了我院鄧子新院士團隊孫宇輝教授課題組在抗耐藥菌活性天然產物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該項研究因應抗生素濫用所產生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等高致病性及多重耐藥性病原菌對人類健康構成的巨大威脅,著力研發(fā)針對這些“超級細菌”的新藥物分子。孫宇輝教授課題組從武漢大學珞珈山土壤中分離得到一株放線菌(Streptomyces spectabilis?CCTCC M2017417),其發(fā)酵產物具有很強的抗MRSA活性,通過進一步活性追蹤發(fā)現活性成分為一種安莎類抗生素——曲張鏈絲菌素(Streptovaricins)。課題組綜合利用分子遺傳學、化學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等手段對曲張鏈絲菌素生物合成機制進行了全面探索,尤其是從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發(fā)現了負責氧化還原功能的多個P450基因,并通過定向遺傳操作積累和鑒定出10個曲張鏈絲菌素系列類似物(其中4個為新結構化合物)。同時,還利用MRSA標準和臨床分離菌株表征了各結構和基團對活性的貢獻。顯然,這些重要構效關系的揭示為定向理性改造曲張鏈絲菌素,并將其開發(fā)成高效抗MRSA藥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鄧子新院士團隊成員長期聚焦于微生物天然產物生物合成及其合成生物學研究,課題組圍繞藥物發(fā)現,改造和創(chuàng)造有關的一系列重大科學和技術問題凝心聚力,分工協作,近年來不斷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孫宇輝教授課題組的這項工作成果又為該團隊打開了另一個天然產物領域的創(chuàng)新生長點,為活性天然產物研究開發(fā)提供了新的成功范例。
該研究得到了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團隊成員劉源振博士為第一作者,孫宇輝教授為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http://pubs.acs.org/doi/10.1021/acschembio.7b00467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