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體遺傳學是學院新開設課程,是遺傳學課程群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群體遺傳學的課堂,不管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形式,都和傳統(tǒng)課堂有很大不同。
課堂被分為“老師教授”“溫故而知新”“文獻報告”三個環(huán)節(jié),其中“溫故而知新”“文獻報告”都是同學們講,老師點評,同時有全英文的隨堂quiz和課后作業(yè)。課程主講老師歐陽亦聃介紹,“課程采用全英文授課,同學們的英語能力得到提高,表達展示能力得到鍛煉。三個環(huán)節(jié)有機配合,培養(yǎng)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鞏固了所學知識,為以后的學術生涯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span>
微生物學是一門面向全校17個專業(yè)、60個教學班的重要學科基礎課。首席教授陳雯莉介紹說,課程組每年堅持集體備課,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推動師生互動,改革考核方式,建設M00C和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打造線上和線下有機結合的“金課”。
課程通過博士生助教、翻轉課堂、“微助教”APP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深化師生互動,實現(xiàn)教學由“課程傳授”向“知識內化”轉變,學生自學、課上討論、課下答疑有機結合,推動同學們成為課堂主角。
課程也采用多樣化的作業(yè)設計體系和課程考核方式,加大學習過程考核,培養(yǎng)同學們獨立思考、學以致用的能力。其中,作業(yè)題按“3道基礎題+2道發(fā)散題+1道固定題+1份知識拓展”的塔式設計;課程成績則由60%來自期末考試、20%來自平時作業(yè)和考勤、20%來自課堂報告和討論組成。課程組還開發(fā)應用“多環(huán)芳烴降解菌的分離及初步鑒定”綜合性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構建虛實結合的實驗教學體系。
據(jù)悉,為全面了解課堂教學狀況,學院在期中考試結束以后組織8個聽課小組,成員包括班子成員、教指委成員和教學巡視員,進行全覆蓋式的課堂聽課。11月27日,學院召開期中教學檢查聽課反饋會,重點討論專業(yè)“金課”的建設標準和路徑。
會上,大家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打造專業(yè)“金課”達成四項共識:一是以45歲以下老師全面實行全英文PPT為抓手,梳理、更新教學內容,體現(xiàn)基礎與前沿相結合;二是嚴格課堂教學管理,突出過程考核,全面利用微助教、雨課堂等新手段,輔助考勤,開展課堂測驗;三是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指導優(yōu)化課堂設計,每門課程至少組織1次高質量的課堂討論,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信息加工、思考表達能力;四是以5門教授主持的立項課程為示范,依托名師工作室等平臺探索生命科學課程思政的特色模式。微生物學和群體遺傳學作為專業(yè)課的代表,在“金課”建設上做出了積極探索。
生科院統(tǒng)籌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研究制定《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關于穩(wěn)定教學秩序、提高課程質量管理實施細則》,推出教師課堂教學“紅十條”,并將于12月初提交學院教代會討論。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