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黎誠耀教授、李婷婷副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2019年影響因子:20.581)正式在線發(fā)表一篇題為“Role of core protein mut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ccult HBV infection”的研究論文。HBV基因突變在隱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發(fā)生發(fā)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現有研究主要針對HBV的S區(qū)和BCP區(qū)的變異,核心蛋白(Cp)變異在OBI的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機制目前仍不清楚。這項研究通過對26名OBI獻血者的Cp進行序列比對,發(fā)現其中1名OBI獻血者存在2個Cp 毒株(SZA和SZB),毒株SZA的Cp有9個突變位點(P50H,L55I,W62R,S74G,S87G,L95I,I97L,T142M,T147A),而毒株SZB的Cp有6個突變位點(P50H,L55I,S87G,L95I,I97L,T142M)。SZA的HBcAg、HBeAg表達水平要低于SZB和野毒株wt,SZA的Cp突變影響病毒的復制水平,下調HBeAg和HBcAg的轉錄水平。研究針對這些突變位點,利用定點突變技術成功構建了30個具有不同Cp突變位點的質粒,進行后續(xù)的細胞和動物實驗。結果表明,OBI毒株SZA Cp的W62R,P50H/W62R,P50H/W62R/S74G突變導致HBcAg和HBeAg的低表達水平,這與OBI的形成密切相關。Cp的W62R突變可能會改變病毒的核衣殼結構,從而影響HBV復制過程中的核心蛋白的表達、聚合、pgRNA的包裝和分布。該研究為OBI的發(fā)生機制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該研究論文第一作者為我校研究生陳靜娜和博士后劉博超,通訊作者為黎誠耀教授、李林海教授和李婷婷副教授。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871655,31970886,31770185)和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No. 2017YFD0500300)的支持。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8827821000064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