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1日下午,應藥學院周德敏院長的邀請,廈門大學化學生物學系主任顏曉梅教授在北大醫(yī)療產業(yè)園13號樓5層會議室做了題為“超高靈敏流式檢測技術的研發(fā)及其生物醫(yī)學應用”的學術報告,呂萬良教授、王堅成教授、汪貽廣特聘研究員、基礎醫(yī)學院鄭樂民教授等師生50余人聽取了學術報告。報告會由院長周德敏教授主持。
顏曉梅教授報告中談到,其首創(chuàng)性地結合瑞利散射和鞘流單分子熒光檢測技術,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高靈敏流式檢測裝置(high sensitivity flow cytometer),將低折射率納米顆粒和納米金的單顆粒散射檢測下限推進到前所未有的24 nm和7 nm,首次實現(xiàn)了發(fā)光能力低于單分子熒光的單個納米顆粒散射信號的直接檢測,較傳統(tǒng)流式細胞儀的散射檢測靈敏度提升4-6個數量級。HSFCM以每分鐘高達10,000個顆粒的速率對單個納米顆粒的散射和多色熒光信號進行同時檢測,實現(xiàn)顆粒粒徑、濃度和多種生化性狀的定量表征,粒徑分辨率媲美透射電鏡,創(chuàng)建納米生物綜合表征新技術。她將超高靈敏流式檢測技術應用于細菌、病毒、線粒體、外泌體、納米藥物等的單顆粒水平、高通量、多參數定量表征,針對生命科學前沿研究、生物醫(yī)藥、食品安全等發(fā)展了一系列靈敏、快速、特異、準確的生化分析新技術、新方法。
顏教授的報告引起了參會師生的很大興趣,紛紛向顏教授提問了有關技術細節(jié),并希望能夠將該技術早日在我院技術平臺上進行展示并獲得應用。
藥學院肖蘇龍供稿
延伸閱讀:
顏曉梅教授現(xiàn)任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生物學系主任,廈門大學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1986-1990年廈門大學科學儀器工程系本科;1990-1996年廈門大學/日本名古屋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獲分析化學理學博士學位;1996-1997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化學系博士后;1997-2005年美國著名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生物科學部博士后、研究員(獨立PI)。2005年8月起任職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起擔任化學生物學系創(chuàng)系系主任至今。主要從事生化分析與生物傳感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科學儀器基礎研究轉款等項目,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Anal. Chem.等國際雜志發(fā)表70多篇SCI論文,先后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廈門市五一勞動獎章、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第十二屆福建青年科技獎、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首屆中國女分析化學家獎、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等獎項與稱號。
?
?
2017年10月11日下午,應藥學院周德敏院長的邀請,廈門大學化學生物學系主任顏曉梅教授在北大醫(yī)療產業(yè)園13號樓5層會議室做了題為“超高靈敏流式檢測技術的研發(fā)及其生物醫(yī)學應用”的學術報告,呂萬良教授、王堅成教授、汪貽廣特聘研究員、基礎醫(yī)學院鄭樂民教授等師生50余人聽取了學術報告。報告會由院長周德敏教授主持。
顏曉梅教授報告中談到,其首創(chuàng)性地結合瑞利散射和鞘流單分子熒光檢測技術,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高靈敏流式檢測裝置(high sensitivity flow cytometer),將低折射率納米顆粒和納米金的單顆粒散射檢測下限推進到前所未有的24 nm和7 nm,首次實現(xiàn)了發(fā)光能力低于單分子熒光的單個納米顆粒散射信號的直接檢測,較傳統(tǒng)流式細胞儀的散射檢測靈敏度提升4-6個數量級。HSFCM以每分鐘高達10,000個顆粒的速率對單個納米顆粒的散射和多色熒光信號進行同時檢測,實現(xiàn)顆粒粒徑、濃度和多種生化性狀的定量表征,粒徑分辨率媲美透射電鏡,創(chuàng)建納米生物綜合表征新技術。她將超高靈敏流式檢測技術應用于細菌、病毒、線粒體、外泌體、納米藥物等的單顆粒水平、高通量、多參數定量表征,針對生命科學前沿研究、生物醫(yī)藥、食品安全等發(fā)展了一系列靈敏、快速、特異、準確的生化分析新技術、新方法。
顏教授的報告引起了參會師生的很大興趣,紛紛向顏教授提問了有關技術細節(jié),并希望能夠將該技術早日在我院技術平臺上進行展示并獲得應用。
藥學院肖蘇龍供稿
延伸閱讀:
顏曉梅教授現(xiàn)任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生物學系主任,廈門大學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1986-1990年廈門大學科學儀器工程系本科;1990-1996年廈門大學/日本名古屋大學聯(lián)合培養(yǎng),獲分析化學理學博士學位;1996-1997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化學系博士后;1997-2005年美國著名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生物科學部博士后、研究員(獨立PI)。2005年8月起任職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8年起擔任化學生物學系創(chuàng)系系主任至今。主要從事生化分析與生物傳感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科學儀器基礎研究轉款等項目,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Anal. Chem.等國際雜志發(fā)表70多篇SCI論文,先后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廈門市五一勞動獎章、福建省高校領軍人才、第十二屆福建青年科技獎、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首屆中國女分析化學家獎、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等獎項與稱號。
?
?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