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華南理工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林影、梁書利團隊在畢赤酵母基因編輯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ACS Synthetic Biology期刊上發(fā)表了題為“A Novel and Efficient Genome Editing Tool Assisted by CRISPR-Cas12a/Cpf1 for?Pichia pastoris”的封面論文,博士研究生張新穎為論文第一作者。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21/acssynbio.1c00172)
畢赤酵母具有高表達、強分泌、高密度以及適宜的翻譯后修飾等優(yōu)點,已廣泛用于外源蛋白的高效分泌表達。隨著基因組信息的解析及代謝模型的建立,它作為底盤細胞在生產高附加值化學品和藥品方面具有較大潛力。有效的合成生物學工具對于拓展畢赤酵母的工業(yè)應用至關重要。然而,至今仍然缺乏高效的基因編輯工具,大大限制了其代謝網(wǎng)絡調控及合成生物學工程化平臺的構建。
該研究在畢赤酵母中建立了一種由CRISPR-Cpf1介導的新的高效基因組編輯方法。對相關元件進行系統(tǒng)優(yōu)化后,該系統(tǒng)基因編輯效率達到:單基因編輯(99±0.8%)、雙基因編輯(65±2.5%至80±3%)、三基因編輯(30±2.5%)。
圖1:優(yōu)化CRISPR-Cpf1系統(tǒng)進行ADE2的基因編輯
同時,利用該方法在畢赤酵母中首次實現(xiàn)了DNA大片段的刪除(20Kb),為畢赤酵母底盤基因組精簡提供基礎工具。此外,該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番茄紅素合成途徑三個基因的一次性快速導入。
圖2:利用CRISPR-Cpf1進行大片段敲除
圖3:通過CRISPR-Cpf1系統(tǒng)一次性快速導入番茄紅素合成途徑
本研究不僅為畢赤酵母(Pichia pastoris)提供了新的一個簡單、高效的基因編輯工具,并將加速畢赤酵母代謝工程及基因組進化等相關領域的研究。
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fā)項目(2018YFA0901700)和廣東省重點區(qū)域研發(fā)項目(2019B020210003)的資助。
論文封面圖片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