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在線訊(通訊員 秦前江)近日,動物學國際權威學術期刊Animal Behaviour (Zhao et al., 2016, 111: 101-110)發(fā)表了生科院吳華教授研究組在兩棲動物婚配制度研究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婚配制度是指一個物種在繁殖期婚配的各種類型,包括參與繁殖雌雄個體配偶的獲得、數(shù)目和持續(xù)時間,以及雌雄配偶之間聯(lián)系的特征和親代撫育等,它是雌雄個體之間通過競爭以期達到各自最大繁殖成功率的結果。它在達爾文進化論中處于核心的位置,自從達爾文1871年出版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以來,關于動物婚配制度的研究就廣受關注,一直是動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的研究熱點。然而雖經(jīng)100多年的研究,關于動物婚配制度的進化機制至今仍然是最具爭議的未解之謎。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下,吳華教授研究組以峨眉樹蛙為模式動物,通過在野外建立研究基地,對研究對象進行長期跟蹤觀察,并結合分子生物學實驗分析,發(fā)現(xiàn)峨眉樹蛙具有“一雌多雄制”和“一雄多雌制”的婚配制度,雄性的繁殖成功率隨著獲得配偶數(shù)的增加而顯著增加,而雌性除了從雄性獲得精子之外,沒有從雄性獲得任何直接或間接的好處,但雌性也沒有進化出有效的手段阻止多個雄性與其交配。因此,吳華教授研究組認為峨眉樹蛙進化出“一雌多雄制”和“一雄多雌制”的婚配制度,是雄性在一個繁殖季節(jié)主動追求更多后代的結果,與雌性沒有多大的關系。
該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在于以峨眉樹蛙為模式動物建立了一個新的研究體系,提出了一個新的兩棲動物婚配制度進化機制的理論假設,對揭示動物婚配制度的進化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對動物的保護和繁育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原文出處: http://www.ccnu.com.cn/xueshu/xueshujiaoliu/2016/0226/15034.html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