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充分檢測(imperfect detection)是指在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時,因調查物種比較隱蔽、調查時間差異、生境干擾或者調查人員本身等原因而導致物種沒被記錄到的問題。目前在計算物種多樣性時對非充分檢測的校對已成常態(tài),但是在計算功能和譜系群落結構時卻未曾有研究專門討論非充分檢測所產生的影響。本研究基于浙江千島湖長期的鳥類群落監(jiān)測數據,結合鳥類的功能和譜系信息,使用基于貝葉斯分析的多物種占有模型(multi-species occupancy model)評估非充分檢測對計算鳥類多樣性和群落結構的影響。我們發(fā)現(xiàn)由于非充分檢測,物種、功能和譜系多樣性都被明顯地低估,而且計算物種多樣性時具有最大的偏差。當特殊種(distinct species;比如具有獨特的生態(tài)位或功能性狀的物種)比較難以發(fā)現(xiàn)時,群落中的物種在功能上或譜系上都會趨于更為相似,使觀察到的群落結構比實際群落結構更為聚集(clustered),而且聚集的程度在不同的多樣性測量維度中有所差別。我們的研究表明在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時需要考慮校對非充分檢測的重要性。通過校對非充分檢測,我們可以更為準確地計算生物多樣性,并以此推斷動物群落的構建機制。
該研究成果發(fā)表于國際著名生態(tài)學期刊Ecology,斯
全文鏈接:https://esa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ecy.2438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