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3月1日,藥學院陳樞青課題組與合作者哈佛醫(yī)學院James?J.?Chou教授、Hao??Wu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在Cell (細胞)在線發(fā)表了題為“Higher-Order Clustering of the Transmembrane Anchor of DR5 Drives Signaling”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死亡受體5(Death?Receptor?5,?DR5)在激活后其跨膜區(qū)(transmembrane?domain, TMD)高度聚集(clustering),并直接激活下游的細胞凋亡通路。此外,該研究還提出DR5的胞外區(qū)(ectodomain,?ECD)在DR5激活前起到自我抑制(auto-inhibition)作用,阻止DR5 TMD的clustering傾向,從而防止受體由于TMD clustering而自動激活。因此,該研究成功解釋了部分二聚(dimeric)的抗體或單體(monomeric)的抗體片段為何能夠像三聚體的DR5配體(TRAIL)那樣激活DR5,而且其中某些DR5上的抗體表位(epitope)與TRAIL在DR5上的結合位點完全不同。此外,TNFR家族包含了許多重要的免疫受體,比如TNFR2、OX40等,它們的TMD與DR5相似,均擁有GXXXG motif,可促進TMD的clustering。因此,該研究提出了全新的TNFR家族受體的信號傳遞機制,闡明了單次跨膜TMD在信號傳遞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對于目前火熱的免疫治療具有積極的理論指導意義。
?????? DR5是極具潛力的抗腫瘤藥物靶點,它在多種腫瘤細胞中高表達,而在正常細胞中表達量相對較低,且可在被激活后誘導細胞凋亡。DR5的配體TRAIL(TNF-related?Apoptosis-inducing?ligand, 腫瘤壞死因子凋亡誘導配體)和激動型單克隆抗體因此成為理想的靶向廣譜抗腫瘤蛋白藥物。然而,DR5的激活機制尚無定論,目前較為主流的學說為DR5 ECD同時負責與TRAIL三聚體結合和后續(xù)的clustering,DR5胞內(nèi)的死亡結構域(Death?domain, DD)起到協(xié)同聚集作用,促進DR5受體超聚集,從而快速傳遞、放大細胞凋亡信號,DR5 TMD則通常被認為僅僅起到錨定(anchor)在細胞膜上的作用。該研究通過液相核磁共振、多肽同位素標記等技術單獨對DR5 TMD進行深入研究,意外發(fā)現(xiàn)DR5 TMD單體含有兩個作用界面(interface),意味著DR5 TMD在沒有外界阻力的情況下傾向于高度聚集。DR5 TMD上存在多個三聚體(trimer)interface關鍵氨基酸位點:T219/V218、A222/V223、I226/L225,以及兩個二聚體(dimer)interface關鍵氨基酸位點:G213、G217(GXXXG motif)。該研究利用活細胞成像、細胞生物學等技術證實,突變trimer?或者dimer?interface關鍵氨基酸位點可顯著影響DR5在細胞膜?上的clustering以及凋亡信號傳遞,表明TMD clustering是DR5受體的信號傳遞的必要條件之一。該研究隨后利用TEV酶原位切除活細胞上的DR5 ECD,發(fā)現(xiàn)DR5 TMD可隨即形成cluster(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證實),進而激活下游caspase級聯(lián)反應,傳遞細胞凋亡信號,表明TMD?clustering可直接驅動凋亡信號傳遞,且該過程被DR5 ECD所抑制。該研究創(chuàng)新性的展現(xiàn)了DR5受體跨膜區(qū)高度聚集的特性和分子機制,及其在信號傳遞中的重要作用,進而提出了DR5激活的新機制,為DR5激動型靶向抗腫瘤藥物的研發(fā)提供了思路和理論指導。
?????? 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TNFR家族的其他重要免疫受體也存在TMD clustering,通過酶切方式原位切除TNFR2和OX40 ECD均可激活下游NF-KB通路,表明TMD clustering在TNFR家族受體中是一種較為普遍的信號傳遞調控機制,且有望推導至其他受體的信號傳遞過程。因此,該研究為單克隆抗體、雙/多特異性抗體激活、調控免疫受體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有望推動基于抗體的免疫治療,使其效果并肩CAR-T和TCR-T等基因改造免疫細胞療法。
?????
?????? 該研究論文第一作者潘利強博士為哈佛醫(yī)學院博士后,曾在陳樞青教授課題組開展基于DR5配體TRAIL的新型靶向抗腫瘤藥物設計和機制研究,該研究論文是其在浙江大學就讀博士期間所做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成果。該研究論文的其中一位共同第一作者為陳樞青教授課題組博士研究生趙文彬,另兩位共同一作分別為Hao?Wu院士的博士后Tianmin?Fu博士和James?J. Chou教授的博士后Linlin?Zhao博士。該研究論文的通訊作者為陳樞青教授、Hao?Wu院士和James?J. Chou教授。此項研究的部分工作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精準醫(yī)學研究”重點專項(2017YFC0908600)的支持。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9.02.001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