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校分析測試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的邀請,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藥學院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藥物研發(fā)中心主任王衛(wèi)教授及凱斯西儲大學化學院Fu-sen Liang教授于2019年6月13日上午9:30在行健樓科研院會議室做學術報告。
王衛(wèi)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有機合成新方法學、新藥研發(fā)、化學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等領域。迄今為止,在Nature Commun., Nature Mol. Biol.,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J. Biol. Chem., Org. Lett., Chem. Commun., J. Org. Chem., Chem. Eur. J., Adv. Syn. Catal., Com. Sci., ACS Chem. Biol., ACS Catal., J. Mater. Chem. ChemCatChem 等雜志上發(fā)表論文250多篇,專著1本和章節(jié)16篇,H-index為72,國內(nèi)外專利6件。Fu-sen Liang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開展生物合成調(diào)控相關研究,開創(chuàng)了基于脫葉酸的小分子誘導蛋白聚集系統(tǒng),并將其成功應用于分子顯像、免疫治療和表觀遺傳學研究,為相關領域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迄今為止,已在Nature、Chem、J. Am. Chem. Soc.及Chem. Sci. 等SCI類期刊上發(fā)表論文30多篇。
王衛(wèi)教授報告題目為“Design of Fe(Ⅱ) Specific Functional Probes for the Study of Iron Biology”。王衛(wèi)教授從功能性小分子的角度出發(fā),設計合成了一種可以特異性識別Fe2+離子的探針,提出Zn2+—Fe2+—ROS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是缺血性中風后腦損傷的重要機制。王衛(wèi)教授還向與會師生介紹了其課題組近期開展的Fe3+離子的特異性探針設計構思以更好的完成對Fe2+和Fe3+的區(qū)分,進而更深入的探究中風誘發(fā)的腦損傷機制問題。
隨后,F(xiàn)u-sen Liang教授帶來了題為“Re-wiring Mammalian Cell Signaling through Chemical Synthetic Biology Approaches”的學術報告。在報告中,Liang教授從細胞中的信號傳遞及表達的角度出發(fā),介紹了細胞對于外界不同生物信號的接收以及反饋機制,講述了其在生物信息分子研究領域上的進展,即用基于ABA小分子調(diào)控的細胞內(nèi)蛋白特異性識別對細胞生理性能的影響。
此次學術報告引起了參會師生的極大興趣,王衛(wèi)教授與Liang教授還和相關專業(yè)師生進行了腫瘤藥物領域的學術研討,介紹了腫瘤藥物研究的國際前沿熱點問題,引起在座師生的廣泛探討。最后,本次學術報告在師生們的熱烈掌聲中落下了帷幕。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