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李川昀課題組與臺灣長庚大學譚賢明教授合作,首次發(fā)現并命名一類含有RNA編輯位點的piRNA分子,揭示RNA編輯可能對piRNA生成起到功能性的調控作用,在靈長類中首次建立了RNA編輯與piRNA調控的功能聯系。題為“Selectively Constrained RNA Editing Regulation Crosstalks with piRNA Biogenesis in Primates”的研究論文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雜志發(fā)表。
RNA編輯可引起基因組與其編碼的轉錄組在特定位點的序列差異。近年來,數以萬計的RNA編輯位點被報道,而這些調控多數(>99%)位于不編碼蛋白質的基因組區(qū)域。這些非編碼性的編輯調控是否具有生物學功能,是該領域懸而未解的難題。李川昀課題組前期運用猴的人類近緣優(yōu)勢,獲得了精確的猴全編輯組,并從分子演化角度首次證明非編碼區(qū)的RNA編輯在理論上具有功能性(PLoS Genetics, 2014)。然而,它們具體通過怎樣的調控途徑來實現其功能呢?
在本文中,作者針對猴多組織、多個體、多調控層次開展了系統的組學研究,發(fā)現了一類由發(fā)生RNA編輯的長轉錄本前體經剪切而形成的piRNA分子,并將其命名為epiRNA(editing-bearing PIWI-interacting RNA)。研究進一步發(fā)現RNA編輯對piRNA生成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這些發(fā)生在epiRNA上的RNA編輯事件正經歷著顯著的負向自然選擇作用(Purifying Selection),提示在人類、猴等靈長類動物中,與piRNA調控的互作可能是RNA編輯發(fā)揮生物學功能的主要途徑之一。
本文首次建立了RNA編輯與piRNA調控之間的功能聯系,為針對這兩類調控的機制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北京大學分子醫(yī)學研究所楊欣壯、陳加余同學為本文并列第一作者。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項目等經費支持。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