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復旦大學藥學院蔣晨課題組開發(fā)了一種具有腦部病灶微環(huán)境調控功能的聚合物膠束藥物遞送系統(tǒng),并進行了阿爾茨海默癥(AD)治療方面的研究。近日,相關成果以《微環(huán)境重塑聚合物膠束早期調節(jié)小膠質細胞用于阿爾茨海默癥的治療》(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 Micell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herapy by Early Modulation of Activated Microglia)為題,在線發(fā)表于《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
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藥物研發(fā)一直以來都是全球范圍內的重大難題。自1998年至今,上百個AD藥物宣告失敗,以主流的“淀粉樣蛋白學說”所開發(fā)的多個Aβ抗體類藥物雖然被寄予厚望,近年來在臨床試驗中也以無效告終。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和AD發(fā)病率的逐年上升,有效的AD治療策略亟待開發(fā)。
圖1 微環(huán)境調控聚合物膠束的構建和調控策略示意圖
經歷了多年來AD藥物研發(fā)的挫折,研究者提出有效的AD治療需要著眼于疾病進程的早期階段,輕度認知障礙等癥狀的出現標志著AD病程已經進入晚期,此時單純通過清除蛋白沉積已無法逆轉神經損傷,可能是導致Aβ抗體等臨床效果不盡人意的原因。小膠質細胞是腦內免疫細胞,受腦內環(huán)境嚴格調控,其在AD早期異常激活所形成的病灶神經炎癥和氧化應激微環(huán)境影響了腦部整體的代謝功能,與疾病進程惡化密切相關。針對上述AD的微環(huán)境特征,該研究以響應炎癥病灶高水平活性氧簇(ROS)的聚合物膠束為載體,修飾AD病灶靶向多肽,并包載疏水藥物姜黃素,構建了具有微環(huán)境調控功能的藥物遞送系統(tǒng)(圖1)。該聚合物膠束能夠高效進入AD病灶,通過載體和所載姜黃素的聯合作用,清除微環(huán)境中的ROS和Aβ寡聚體,多靶點阻斷這些促炎分子對小膠質細胞的慢性持續(xù)激活,最終糾正小膠質細胞的異常狀態(tài),實現了微環(huán)境的正?;?。這種微環(huán)境調控的治療策略被證明能夠有效改善AD模型小鼠的認知功能,為阿爾茨海默癥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復旦大學藥學院博士研究生盧逸飛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蔣晨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上海市優(yōu)秀學術帶頭人計劃的支持。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