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國際生態(tài)學著名期刊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在線發(fā)表了我院生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劉佳佳青年研究員的綜述論文“Transboundary Frontiers: An Emerging Priority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為理解邊境地區(qū)生物多樣性現狀、加強邊境地區(qū)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新的框架。
有關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通常默認物種在其分布區(qū)能自由移動,然而政治邊界的存在一直嚴重威脅著許多跨國境分布的動植物種群。邊境地區(qū)通常地處偏遠,盡管該類地區(qū)的生物多樣性對生態(tài)系統整體性和安全性都具有巨大意義,但其受到的科學研究和保護關注相對較少,因此,如何維系邊境地區(qū)的生物多樣性正成為生態(tài)學的前沿課題之一。
許多邊境地區(qū)地形地貌狀況復雜、人類活動較少,使得此類地區(qū)的生物多樣性豐富,同時也是特有珍稀瀕危動物的避難所和新物種發(fā)現的熱點地區(qū)。這些區(qū)域通常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地區(qū),也能為建立跨境保護區(qū)提供基礎。近幾十年來,由于國家安全、移民管理(如難民)、流行疾病管理(如非洲豬瘟)等需要,許多國家開始修建圍墻圍欄(總長度約為全球陸地邊境線的19%左右),這些設施建設會造成嚴重的生境喪失和片段化,對動植物種群、基因多樣性和行為進化等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導致物種滅絕。其次,由于經濟發(fā)展需要,許多國家開始在邊境地區(qū)修建貿易公路、鐵路等設施,導致對這些區(qū)域的干擾急劇增加,加大了物種入侵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風險。再次,部分邊境地區(qū)執(zhí)法較弱,非法動植物貿易、偷獵等活動頻繁,加劇了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率。
圖1. 全球邊境地區(qū)受到保護關注的代表動植物
基于對以上內容的系統闡述,該文章指出目前邊境生物多樣性格局尚不清楚,需要結合新技術加大生物多樣性調查力度(特別是大型獸類之外的其他生物類群)。而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需要加大與保護相關的立法和執(zhí)法強度,加強跨境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力度,并減少一些可避免的設施建設,如不可避免的話,則須考慮設計對生物多樣性友好的設施。該研究對全球邊境地區(qū)生物多樣性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復旦大學青年研究員劉佳佳為本文第一作者,南方科技大學Luke Gibson副教授為通訊作者,合作者為Ding Li Yong和Chi-Yeung Choi博士。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全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9534720300793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