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辰宇教授課題組在皮下脂肪發(fā)揮功能分子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Fasting induces a subcutaneous-to-visceral fat switch mediated by microRNA-149-3p and suppression of PRDM16 ”在線發(fā)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May 31;7:11533)上。博士生丁寒瑩是論文的第一作者,姜曉宏副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張辰宇教授及其課題組助理研究員李菁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隨著肥胖的全球化,很多人到了談“脂”色變的地步,因而忽略了脂肪組織所提供的很多重要生理功能。目前較為公認的定義肥胖的指標是BMI指數(shù),然而,研究發(fā)現(xiàn)肥胖導致的疾病與脂肪堆積的位置密切相關。內臟脂肪的過度累積易導致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代謝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而皮下脂肪的堆積除了影響美觀,與以上疾病并未體現(xiàn)出直接相關性,因而被稱為“健康的脂肪”。因此,研究脂肪組織在不同生理情況下的調控機制,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不同位置脂肪的生物學功能,并幫助我們尋找正確的治療肥胖引起代謝性疾病的方法和靶點。
寒冷和饑餓是在人類在數(shù)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一直面臨的挑戰(zhàn)。脂肪最被熟知的功能就是存貯功能,在食物短缺時可以通過分解脂肪為機體提供能量;而近期研究指出,人體的皮下脂肪中有相當一部分“米黃色”脂肪細胞可以通過在冷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熱量來維持體溫,而這部分細胞在內臟脂肪中則很少有分布。以上研究已經(jīng)從分子層面證明了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的功能有顯著差異,但是在饑餓情況下,這兩部分脂肪的功能又有怎樣的不同尚無報道。
? 在本研究中,張辰宇課題組發(fā)現(xiàn),皮下脂肪除了具有“褐色化”以抵御寒冷的能力,還能夠在饑餓的時候向“白色化”方向轉變以保存能量,并明確了其分子調控機制;揭示出皮下脂肪在不同生理狀態(tài)下通過其強大的可塑性,維持機體能量平衡的生物學功能 (Fig. 1.)。另外,他們發(fā)現(xiàn)“間歇性禁食”能夠顯著降低有害的內臟脂肪而非皮下脂肪,進一步顯示了皮下脂肪“白色化”是對禁食引起的生理應激的一種適應性反應, 并證明了這種減肥方法的科學性。此外,他們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在皮下脂肪中抑制miR-149-3p的表達激活其中的“米黃色”細胞,從而提高全身的能量消耗;較之全身服藥可能引起的副作用,本研究提供了更為安全的治療肥胖的潛在策略。
Fig.1. 不同生理條件下miRNA-149-3p調控皮下脂肪褐色化/內臟化
該項研究依托南京大學醫(yī)藥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高等研究院,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81200201,81550001,81250044和31301060)、以及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2014CB542300號)的經(jīng)費支持。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