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晚上六點半,在同學們的期待和掌聲中,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譚仁祥老師在生命科學學院報告廳為師生們帶來一場關于諾貝爾獎的報告,就科學家為何會獲得諾貝爾獎作了詳細闡述。
大獎出自細微之處
報告伊始,譚教授便介紹了屠呦呦憑借青蒿素獲得諾獎的經歷,充分肯定她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屠呦呦從古籍中探尋真理,在中醫(yī)領域尋求創(chuàng)新,她所研發(fā)的創(chuàng)新性抗瘧疾藥物青蒿素挽救了千萬人的生命。譚老師從科學的角度給同學們分析了青蒿素的結構和作用機理,此外,青蒿素的使用還具有其它意義,“小分子,大產業(yè)”,以工促農,青蒿素推動著我國外交事業(yè)和就業(yè)情況的發(fā)展。
微生物與諾貝爾獎
簡短介紹完諾貝爾獎的由來,譚教授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由屠呦呦所從事的生物制藥領域引出微生物學,細小的微生物蘊藏著無邊的奧秘和精彩!“人與微生物也正如獅子與瞪羚,不斷共同進化。只有真正認清并利用好微生物的優(yōu)勢,才能真正造福人類”。微生物學解決了許多給人類帶來危害的流行性疾病,保障了人生命健康問題,其發(fā)展重要性及良好前景毋庸置疑。拜林、科赫、弗萊明、瓦克斯曼……眾多名垂史冊的生物學家都做出了成功的典范。譚教授在報告中也指出,微生物的耐藥性問題始終亟待解決,而如何攻破此等難關,仍需要不斷尋找答案。
諾貝爾獎趣聞軼事
在介紹科學的同時,譚教授也給同學們分享了幾則有趣的諾獎軼事。埃爾利希敢于做夢,大膽嘗試,才有了享譽世界的有效藥606;丹麥學者杰尼“半路出家”,照樣也能做出一番貢獻;敢于挑戰(zhàn)權威的麥克林托克,也在遺傳學界留下不朽英名……大量生動鮮明的事例展現(xiàn)出科學家胸懷大志,頑強拼搏,堅持探索,不畏權威的優(yōu)秀品質,有熱衷的興趣,愿意奮斗,愿意堅持,要想有所成就,便指日可待。
報告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進入尾聲,結束之際,譚老師借物理學家朱棣文之語對在座同學做出殷切鼓勵――唯有創(chuàng)新,才是科技進步的第一要義??茖W家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質,需要不斷培養(yǎng)與完善。希望南大生科院的學子樹立目標,勤奮敬業(yè),勇于創(chuàng)新,力爭未來獲獎!
(文字/桂怡? 劉笑語 ?攝影/葛相妤)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