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金力院士團隊在群體遺傳和語言演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金力院士研究團隊以印歐語群體為案例,闡述了群體與語言協(xié)同進化過程中不平衡性,相關論文以《調和印歐語群體中的父語假說和母語假說》(Reconciling the father tongue and mother tongue hypotheses in Indo-European populations)為題在線發(fā)表于《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8 )。
語言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人類的活動也會影響其語言的變化和發(fā)展。但人類活動對語言產(chǎn)生何種影響卻一直存在爭議。基于群體的線粒體DNA(mtDNA)的多態(tài)性與群體所用語言的相關性,研究者層提出了一種“母語假說”(Mother Tongue Hypothesis):群體的語言變化和傳承與該群體的母系活動有關。但是,近年來的研究卻支持一種所謂“父語假說”(Father Tongue Hypothesis)。由于發(fā)現(xiàn)了Y染色體(Y-chromosome)多態(tài)性和語言的強相關性,該假說認為導致語言的變化和傳承是由父系主導的,而非是母系;母系活動僅與地理分布相關。作為一個復雜系統(tǒng),語言有多個子系統(tǒng)構成,如詞匯、語法和語音系統(tǒng)。不同群體活動模式和活動強度對各語言子系統(tǒng)的演化模式及穩(wěn)定性存在不同影響。
以印歐語群體為切入點,金力院士團隊通過比較34個群體的Y染色體和線粒體DNA差異,描述了這些群體的父系及母系活動模式;通過比較這些群體所用語言中詞匯的有無和語音音素的不同,描述了這些群體在語言上不同的詞匯使用習慣和語音表現(xiàn)形式。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群體在遺傳和語言上的差異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在排除了地理因素的干擾,結果僅存Y染色體?詞匯以及線粒體?語音相關。該結果在不同的數(shù)據(jù)集上均表現(xiàn)出較強的魯棒性。
圖a 未排除地理因素影響;圖b 已排除地理因素影響
對于這樣的發(fā)現(xiàn),研究團隊分別從男性為主導的群體遷徙模式以及當?shù)嘏缘恼Z言習得策略兩個方面闡釋群體?語言的不平衡演化關系。這種關系可能發(fā)生在各語言形成的初期。語言變化的載體是人。因此,研究團隊提出一種新的理論假設:父系活動對該群體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演化有著重要貢獻,而母系活動會影響該群體的語音表現(xiàn)。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不僅調和了“父語”和“母語”這兩種假說,而且為群體和語言的共進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證據(jù)。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夢翰博士和鄭鴻翔博士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嚴實博士和金力院士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重點基礎研究專項計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資助項目的大力支持。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wǎng)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lián)網(wǎng)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