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9日,我院李繼喜教授在細胞壞死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合作研究論文以“異源淀粉樣信號復合物RIPK1-RIPK3壞死小體的結構研究”(The Structure of the Necrosome RIPK1-RIPK3 Core, a Human Hetero-amyloid Signaling Complex)為題發(fā)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細胞》(Cell)雜志上,李繼喜教授為并列第一作者。
李繼喜教授前期發(fā)現哺乳動物TNF引起細胞程序性壞死過程中RIP1/RIP3復合物形成功能性淀粉樣纖維,通過信號放大平臺,引起細胞壞死(Li et al 2012,Cell)。經過6年的不懈努力,李繼喜課題組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團隊合作通過固體核磁共振技術(ssNMR)和X-光晶體衍射方法首次解析了RIPK1-RIPK3異源淀粉樣信號復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維結構。
RIPK1-RIPK3壞死小體引起細胞程序性壞死,在人類免疫反應、癌癥和神經退行性疾?。ㄈ绨柎暮DY和ALS)中起著重要作用。RIPK1與RIPK3通過RHIM結構域發(fā)生相互作用。研究發(fā)現RIPK1-RIPK3以1:1的堆積方式形成異源復合物,其中RIPK1上的Ser535和RIPK3上的Cys455形成特殊條帶。與RIPK1、RIPK3本身形成的同源淀粉樣纖維相比,在同一個β-片層中RIPK1-RIPK3具有更有效的嵌合堆積方式,更大的疏水區(qū)域以及最穩(wěn)定的能值。這就從結構角度漂亮地闡釋了RIPK1-RIPK3復合物激活細胞程序性壞死的分子基礎。
團隊前期研究結果表明,具有RHIM結構域的蛋白,如TLR信號通路中TRIF及胞質DNA感知蛋白DAI都能高聚成纖維,并可阻斷RIPK3介導的細胞壞死。因此,異源淀粉樣復合物可能在天然免疫應答中起著十分重要的功能作用,最終介導不同的細胞命運(細胞死亡、NF-kB轉錄激活)。
圖1 RIPK1-RIPK3形成異源淀粉樣信號復合物激活細胞程序性壞死
李繼喜課題組主要從事病原體-宿主天然免疫應答相關蛋白質復合物的結構基礎與分子機制研究;已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和《免疫學》(Immunity)等頂級雜志上發(fā)表細菌感染引起炎性壞死和NF-kB信號轉導的重要進展(Kuang et al 2017, PNAS; Kleino et al 2017, Immunity)。本研究項目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fā)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
論文鏈接:http://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8)30312-X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網頁的內容由收集互聯網上公開發(fā)布的信息整理獲得。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真實性,也不構成其他建議。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改或刪除。郵箱:sales@allpeptide.com